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中拉风雨同舟 共筑合作新高地

本报记者  刘雨微 、练志闲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五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以下简称“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5月1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论坛向世界释放了中拉共谋发展振兴的积极信号,引发海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

媒体与学术界高度评价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报道称,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到“共谋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奏响了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主旋律”。在全球形势充满挑战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向世界发出了团结协作、共迎挑战的“中拉声音”,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室主任周志伟认为,此次会议的时代意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拉论坛成长于“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同时也给“全球南方”的崛起和合作注入了活力。第二,为中拉合作提供新动能,使中拉合作更具可持续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合作进入快车道,合作维度和深度都取得跨越式突破,合作规模逐渐扩大。中拉关系呈现出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特征,此次会议的召开使中拉合作更具可持续性和可预期性。第三,中拉合作是对全球不确定性的积极应对。当前,全球多重风险叠加,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严重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一背景下,中拉合作既能降低各自的发展风险,也能为全球发展注入稳定性,维护多边主义的国际合作环境。

浙江外国语学院葡萄牙语系教授、巴西研究中心主任施若杰(José Medeiros da Silva)表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则有超过6亿人口。东半球的“全球南方”与西半球的“全球南方”开展富有成效且有利于全人类的对话,将对世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拉论坛基于一种倡导对话、合作、和平、友谊与相互理解的世界观,摒弃了对抗与零和博弈的思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中拉论坛建设,对于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创造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施若杰说。

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中国与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学术研究员丽贝卡·雷(Rebecca Ray)看来,此次会议将成为中国与拉共体成员国之间开展持续且成熟对话的重要平台。智利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吉列尔莫·阿拉恩达·布斯塔曼特(Gilberto Aranda Bustamante)表示,在当前国际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拉论坛有助于巩固中国与拉共体成员国在贸易和投资等关键领域的合作关系。

十年风雨  硕果累累

自2015年首届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年。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报道称,在这十年里,双方的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发展战略逐步实现对接,中拉人民之间的友谊日益深厚。

中拉论坛运行十年,越办越好,可见机制非常有效、充满活力。周志伟认为,机制活力取决于合作机制原则、合作诉求匹配度、合作效果等多个因素。中拉论坛基于开放包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则,尊重拉共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内部协调机制,中国不以任何附加条件作为合作前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度。在具体合作方面,每届部长级会议都会制定合作规划,规划内容直接呼应中拉双方的互补性以及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诉求,这为中拉合作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从合作效果来看,双边贸易和中国对拉投资都超过了十年前所提出的目标,合作领域不断深化,中拉合作的高效率也是中拉论坛机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洪都拉斯《新闻报》(La Prensa)报道称,十年来,中拉论坛所取得的成就对拉共体成员国意义重大。拉共体旨在促进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团结,共同应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例如,摆脱依赖、消除欠发达状态等。十年来,中拉论坛逐渐完善合作机制和合作领域,如今已成为中拉双方加强政治互信、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对拉共体成员国意义非凡,提供了总结中拉论坛十年发展成就以及展望未来发展的契机。

智利媒体《公民报》(El Ciudadano)报道称,十年来,中拉合作在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24年,中拉双边贸易额达5184亿美元,中国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6000亿美元。

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施若杰表示,该宣言展现了中拉对话在过去十年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突出了多边主义和南南合作的重要性,并重申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此外,为深化论坛发展,中国与拉共体成员国还共同制定《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让双方合作具备了详细的总体指导方针。

中拉合作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主席在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的主旨讲话为深化中拉合作指明了方向。施若杰表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蕴含着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讲话体现了谱写新篇章的决心,提出启动“五大工程”。团结工程精准地体现了论坛的核心意义;发展工程呼吁营造一个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文明工程是构建坚不可摧牢固友谊的关键途径;和平工程是实现共同繁荣和人类幸福的基础;民心工程将进一步推动人类在各领域的交流。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为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发展,中方将向拉方提供66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金额度。为进一步便利双方人员友好往来,中方决定首批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个国家实施免签政策,并适时扩大对地区国家覆盖范围。

周志伟认为,无论是中国对拉美国家的融资支持,还是促进中拉之间的旅游合作,两种不同的渠道都能为深化中拉合作提供更多支撑点,形成多引擎驱动的中拉合作模式。金融合作是中拉合作的创新点,中国与多个拉美国家开展货币互换,多个拉美国家已经启动人民币清算业务,并在扩大本币结算的贸易范围。这种探索非常重要,有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此外,中拉旅游合作的潜力巨大,旅游免签的安排将进一步促进中拉民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升相互认知,为中拉合作提供更多新机遇。

哥伦比亚作为拉共体轮值主席国,为此次会议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5月14日,中国与哥伦比亚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并宣布签署经济发展领域交流合作文件。阿拉恩达表示,中国在拉美国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非新近出现,而是多年来贸易、投资和战略互信不断加强和多样化的结果。

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行稳致远,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不断拓展,成为增进中拉人民友谊的桥梁。智利媒体《公民报》(El Ciudadano)显示,近年来,巴西、墨西哥、智利和阿根廷的高校纷纷与中国携手,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拉美青年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这种双向奔赴的文化热潮,正为中拉命运共同体筑牢人才根基,为“全球南方”国家间的文明互鉴和学术共荣注入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