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中国 构建健康社会治理体系
本报记者 明海英
目前,第六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有序展开。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介绍了“体重管理年”相关情况,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热点。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15个部门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从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提升全民健康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这一行动标志着我国将体重管理从个体行为上升至公共卫生战略,通过政策、科技、教育多维度联动,推动“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显示,若超重肥胖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王芙蓉对记者说,肥胖直接关联200余种疾病,导致88.5%的慢性病死亡。除影响人均期望寿命外,还会加重社会与家庭的医疗负担,导致代际健康风险扩散。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海表示,体重管理从个人问题上升为公共议题,反映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紧迫性,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型,通过体重管理这个“小切口”,推动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
“长期以来,体重管理被简单归结为个人健康选择,忽略了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刚表示,“体重管理年”相关措施体现了健康的社会决定模型框架,即体重增减受制于个人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及环境等因素。此外,食品营销策略、城市环境设计等影响着人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他看来,构建体重管理的公共治理框架,本质上是重新定义健康与社会的关系,重塑国民健康认知范式。
“体重管理从个人问题上升为社会热点,反映了社会对健康问题的深刻洞察与重视。”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科研处副处长唐尚锋表示,高糖高脂食品的供应、久坐少动的工作模式、城市空间对运动场所的挤压等,均是构成肥胖的“社会性诱因”。“体重管理年”行动将个人健康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以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健康挑战。湖北经济学院教授黎桦也认为,该行动通过普及科学减重知识、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人们实现“健康体重”,体现了国家对个体健康权的保护。
构建“预防—干预—管理”
一体化治理体系
多部门协同参与“体重管理年”,标志着我国健康治理从“疾病治疗”向“风险预防”转型。唐尚锋认为,从公共卫生角度看,体重管理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举措,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减轻医疗系统负担。从社会层面看,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改善劳动力质量,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超重和肥胖的公共卫生防控已进入关键窗口期。要通过构建‘预防—干预—管理’一体化治理体系,推动慢性病防控策略向健康影响因素上游延伸。”王培刚表示,这是一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多维度协同推进的全民健康促进实践,通过构建“系统性闭环”,将个体、社区、医疗机构和社会链接起来,体现了“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实质性转变,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将三级预防理念贯穿始终。他阐释道,一级层面,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从源头控制超重肥胖风险因素;二级层面,加强体重状况监测,实现超重肥胖早发现、早干预;三级层面,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以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诊疗服务。同时,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通过物质环境优化和文化环境营造进行干预;通过重点人群识别、分级分类方式锁定高危人群。
唐尚锋表示,实现体重管理从个体责任到社会共治的跨越,需从政策、环境、文化三方面着手。在王芙蓉看来,16部门联合行动,符合多源流理论框架下的政策议程设定逻辑,标志着健康治理从部门分割走向系统整合。她表示,企业端改革更具突破性,强制年度体检包含BMI指标、工间微运动制度化等要求,将健康管理嵌入生产经营环节。这种政府规制与企业责任的结合,在深圳某科技企业的试点中已显现成效:实施健康管理后,员工医疗费用支出下降23%,工作效率提升15%。王芙蓉表示,社会治理方面,首创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协同模式,通过全民健康管理数字平台,实现了对3亿人健康数据的动态追踪,开创了慢性病防控的新范式。
形成本土化健康治理与
肥胖干预模式
多位学者建议,将中医“治未病”理念、“食养”理念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本土化健康治理方案。唐尚锋表示,中医强调人体整体平衡、注重预防,可与现代营养学早期干预理念融合。顾海建议,运用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节等综合手段,预防肥胖发生;利用“食养”传统,开发符合地域饮食习惯的营养指南;推广药膳、针灸减肥等中医疗法,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热量控制与运动处方,形成“中西协同”管理模式。
“在体重管理领域,人工智能正展现出巨大潜力。”黎桦认为,AI能够通过分析海量的健康数据,如饮食记录、运动习惯、生理指标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方案。他建议,推动跨学科合作,依托医学、营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共同探索如何在保障AI技术有效性的同时,提升其可解释性和安全性。
国家层面干预体重管理,国际上已有成功经验。20世纪70年代起,芬兰通过社区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30年间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2%。日本“特定健康检查制度”(2008年)将代谢综合征筛查纳入医保,强制40—74岁居民接受腰围检测、超重者接受健康指导,使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下降。2014年起墨西哥对含糖饮料征收10%的消费税,2年后高糖饮料消费下降7.6%、低收入家庭降幅达11.7%。王芙蓉表示,国际经验表明政策干预对居民健康管理有积极作用。要充分考虑国情、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体重管理政策和措施。
芬兰“北卡项目”、墨西哥“糖税”、新加坡“健康促进税”及英国“全民减肥计划”等国际实践,为中国的体重管理提供了多维启示。王培刚表示,强化顶层设计是“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关键一环。中国需打破单一治理模式,推动卫生、教育、体育、食品监管等部门联动,将体重管理嵌入城市规划、食品政策、教育政策等领域。他建议,一方面,对高糖、高油、高盐食品征收专项税,所获税收专款用于支持社区健康干预、营养科普等卫生事业;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健康账户”机制,将体重管理成效与医保报销比例、体检福利等挂钩,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形成“约束—激励”双向调节体系。王培刚表示,中国应融合经济调控、社区渗透、教育干预与数据支撑,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健康治理体系,为全球慢性病防控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既是责任,更是机遇。王芙蓉表示,中国计划建立的500万人群体重管理队列研究,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系惯性,推动健康管理从专家倡议转化为全民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高密度人口社会的健康治理样板。王培刚表示,区域合作层面,中国正推动建立“全球体重管理监测网络”,实现流行病学数据共享与跨国协同干预;全球治理层面,中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等平台,积极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食养”“运动养生”等传统文化智慧纳入全球肥胖干预工具箱,为传统医学深度融入全球健康体系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