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弓弩 才如箭镞
海 洋、罗鹏飞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一支箭能够射多远,不仅取决于箭头的锐度,更取决于弓的强度。由此想到,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学问之弩能否拉满,让才识之镞一箭中的。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习主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通过阅读,不仅能增长学问、拓宽视野,还能涵养品德、净化心灵。广大青年官兵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求知的黄金时期,应努力养成勤读书、苦读书、活读书的良好习惯,以读书学习蓄足弓弩之力。
勤读书。《勤学》有云:“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意思是说,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到的,就像古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博览群书。中华民族历来提倡“书山有路勤为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手不释卷的美谈不胜枚举。“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文章写得好,有人向他请教方法,欧阳修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奋好学,方能增长智慧、成长进步;荒废学习,则会消耗磨损、一事无成。不可否认,人都存在惰性,但是任由惰性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梦想和斗志最终会被吞噬。只有敢于与惰性作斗争,以“不教一日闲过”的勤勉读书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广大青年官兵要始终保持“一日不读十日空”的紧迫感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危机感,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读书中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素质本领。
苦读书。“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读一些抽象深奥的书,要把其中蕴含的道理理解透、方法掌握好、营养汲取足,是不容易的,非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不可。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韧劲和恒心,笃志苦读、刻苦钻研。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下足功夫,才能以读书成果将学问之弩拉满,以才识之镞射中“天降大任”的目标。要有“钻”的韧劲。毛泽东同志曾说:“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对于读书中遇到的难题,要下足“凿深井”之功,“钻”进去苦心读、用心研,直至取到“真经”。要有“攻”的恒心。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明晰书理,道理正在于此。叶剑英同志在《攻关》一诗中写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启示我们在读书中要有攻关的精神,一遍看不懂再看一遍,反复看反复研,直至把书中的内容和蕴含的道理都弄清楚、搞明白。“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广大青年官兵要发扬“攻书”精神,不因书中内容深奥而打退堂鼓,不因攻关过程艰辛而半途而废,在孜孜不倦、苦读不辍中获得真知。
活读书。读书不能脱离实际、生搬硬套,而要灵活运用、学用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不能浮光掠影,也不能不加思考,否则就变成了死读书,善于思考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一味读书而不加思考,脱离实际去照搬照抄书本上的知识,就难以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坚持活读书,做到边读边思、边研边悟,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和实际能力。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从自然生活里、社会实践中也能读到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正所谓“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只有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融会贯通,才能在学思践悟中获得真才实学,以所学成果为强国强军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