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人,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意义
张国祚《人民日报》(2024年12月31日 第09版)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与人的关系。推进文化建设,就要深悟以文化人的内涵,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离开人,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意义。
“化”字的本义是指变化,表明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教化、感化、转化、融化、深化都意味着变化。《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阐明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来转变人以实现对天下的影响。古往今来的历史无不证明,各种正能量的文化形态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以改变天下。由此观之,以文化人的思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是完全契合的。以文化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时移世易,今天,“文”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彩,“化”的方式方法日新月异,但以文化人的本质没有变,就是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以古人之见,“文”之所以能“化成天下”,主要是因为其可以“载道”。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分析“文,所以载道”时指出:“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其中就呈现出一个道理——用美好艺术的文辞来传播道德,才容易被人喜欢和接受,才能传播久远。周敦颐所说的“文,所以载道”之“道”,主要指道德,实际上,“道”还体现为抽象意义的方法、规律、学说、道义等含义。今天,“文”的内涵和功能不断丰富,“文”所载之“道”可以崇德、明理、抒情、立志、增信等。以文化人,就是要通过文化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富人、以志励人、以艺熏人、以规正人、以法律人等。今天,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远大的理想激励人,以丰富的智慧启迪人,以真挚的情感关爱人,以勇敢的品格塑造人,以和谐的理念团结人,等等,不断传递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因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所以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重在化人,但能否真正用文化引导人们坚定理想、塑造灵魂、涵养品德、砥砺人格等,要看“化”的水平。如何使以文化人“化”得合情理、“化”得受欢迎、“化”得效果好,考验着我们的文化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以文化人,不能空洞说教,“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化”的过程应是运用各种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的过程。当前,面对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面对快速匆忙的工作生活节奏,必须提高“化”的水平,让人们在以文化人中喜欢听、愿意看,听了懂、看了信、快乐“化”。以文化人的“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文化工作者要有信心、有真心、有热心、有爱心、有耐心,力戒急躁毛躁、简单粗暴。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必然能“化”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