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运用历史智慧开创新时代伟业

张艳国


在人类文化中,历史极其重要。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文化资源。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传承历史,运用历史智慧开创未来,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学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启新程、开新局,取得新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形成一条十分重要而宝贵的经验,就是重视历史学习,把历史学习作为全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得紧、学得深、悟得透、用得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学风和方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奋勇前进、气势恢宏的历史格局、现实定力和未来气度。

历史自信来源于正确的历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既是坚定历史自信的依据和保障,又是在人们关于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社会观、政治观等重要思想观念中居于首要位置的认识。源正才能流清。思想认识一旦出现偏差,人们的实践就会变形或失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历史是一种客观性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按照时序展开、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从人文视域看,这就是历史。放眼人类社会,小到个人、家庭和家族,大到民族、国家乃至政党,都有自己的历史。人们自己的历史,是在各个时期奋斗前进的真实记录、文化滋养和精神财富。前一阶段的历史积累,是后一阶段接续发展的坚实起点。人们在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展望自身发展的时候,总是要运用历史思维,把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之下,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更有头绪、更加厚实。尊重历史、总结历史,这既是重视历史经验,为了获得历史依据,更是为了运用历史规律、赢得历史主动、挺立时代潮头、把握发展时势,走稳前行的路。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重要。

历史观是人们对自己历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总体的、根本的看法,它在社会思想、观念和认知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地位与价值。历史观与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总的社会思想体系,又在这个思想体系中起到前提条件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历史观具有政治理论和思想指导的意义与价值,是立党之魂、爱党之基、兴党之要、执政关键。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坚持和运用正确历史观这个重大问题,并善于运用它来教育人民、鼓舞斗志、开创未来。

历史观的形成和确立,来源于人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包括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持何种情感和立场。总的来说,它无外乎坚守并热爱、自我封闭并排斥别人、无所谓并模糊、漠视并否定、否定自己并迷信别人等五种类型或方式。因此,有什么历史感,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观;一定的历史观,特别是对历史认同的情感,既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政党的历史认识水平和层次,也反映其现实的精神品质、生活样式和文化情操。有什么样的历史情感,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现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思考和答案。人们以热爱自己历史的情感为基础,在历史认知中生发的浓厚历史自信,十分宝贵,也极其重要。必须将历史自信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融会起来,与党和人民的历史认知贯通起来,用历史自信坚定我们的行程。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

有了正确的历史观,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历史自信,还需要经过历史认知这样一个认识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

历史认知是社会主体对历史客体经常开展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人与历史 “同情共感”式的“对话”,是一种认识求知的主体活动过程。一般来说,人的历史认知表现为两种层次或者两种形态:一种是认识主体对历史事实产生感性的、浅表层次的、呈现为碎片化的感知,它更多地注重历史个别个案、历史现象表象、历史经历经验,忽视历史发展的整体全局、过程流程、本质本性、本来客观,具有随机性、情绪性、零碎性认知特点,它是一种“自在”的认识活动;另一种是认识主体对历史的认识立足于客观事实,进行“原始察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把感知、经验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把历史认识变成历史真知。历史理性认识是一种以严谨、严肃、严格为内容、方法和学风的“自觉”认识过程和形式。显然,我们讨论“历史自信”科学结论,是基于后一种层面和意义的。

历史自信这一正确历史认识的产生,绝不是凭空产生、毫无历史依据的空话,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十年奋进史为严格依据得出的历史启示和重要判断。它是立足于中国历史大视野、大格局、大内涵,继承历史认知真理而又突破前人认识、具有丰富内容并饱含历史深意的新认识新判断,必将影响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它体现了历史发展客观性与历史结论学理性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客观性与认识主体研究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历史研究通史观念、通识意识与时代观照的统一,体现了认识主体回望历史、立足现实、走向未来的主观坚定性与客观坚实性的统一,遵循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结论可靠、认知科学的史学认识规范与要求,是深化历史认识、高扬时代精神的思想精华。

在历史认知中提出历史自信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知中国、懂中国、爱中国、强中国得出的必然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和方法,它既是一切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研究中国历史、开创中国历史、续写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中国共产党科学研究和正确看待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得出历史自信结论,正确区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在历史认知中提出历史自信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要求,深入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的最深处,循着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严格尊重历史事实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历史科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要求“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历史自信,科学回答了中国有百万年人类活动史、上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文字史,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明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百年波澜壮阔变革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样式新经验的客观事实;强调了基于客观历史事实,我们可能自信、我们能够自信、我们必须自信,自信的中国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个结论,弘扬历史发展的主体精神、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贡献完整准确地定格在历史自信话语体系中,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的“绝对要求”,也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既有理论活力又有实践参考价值的中国历史研究宝贵样本和经典范式。

历史自信是最深沉最根本的自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具历史自信的底气和硬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只有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最具历史自信的底气和豪气,因为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当代中国人更能够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未来的辉煌。

历史自信,既是人们的历史情怀与历史理性的有机统一,又体现为人们对前人奋斗的礼赞,对历史经验的尊重,对历史教训的敬畏,对历史规律的遵循,对开辟未来、续写历史的坚定信心、牢固信念和饱满状态。历史自信既来自于历史,植根于历史,又映照现实,指引未来。历史自信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是民族、国家、政党具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不可或缺的养分。如果谁漠视了历史,甚至是抹杀了历史,那他就必然招致历史的严厉惩罚。“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来说,历史自信就是其精神脊梁;坚定历史自信,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脊梁。历史自信只有植根于自己历史的最深处,才更加深沉有力;历史自信只有世代相继,牢不可破地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的共识性信念,才能焕发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人们只有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者既是有情怀的历史主义者,又是有热血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其历史自信就是建立在这个有机统一的坚实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规律中找到了指引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之路”。他们“砸烂一个旧世界”,是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历史中,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来自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对于人类历史深厚的爱。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后代总是要继承并借用前人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等条件来继续创造新的历史。恩格斯更是深情地说道:“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马克思主义者植根历史、珍爱历史的情怀,是一种创造历史、继往开来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思想武装和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继承者,是中国历史的接续创造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承担者,有深厚的历史自信情感和清醒的历史自信理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来自对本民族历史、本国历史、自己历史的深厚情感,又来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启发,具有深切的中国情、民族爱、政党心。毛泽东同志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号召,“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自信才能引领发展,自信才能自立自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历程,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人类进步史的崭新篇章。

历史自信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在历史上,历史自信是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代表着一种奔涌向前、不可阻遏的进步力量和良好态势。在新时代,历史自信是一种生生不息、气势磅礴的向上活力和前进姿态,它既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当代魂魄,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力量。从根本上讲,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旗帜和共同的文化号召,是新时代最有民族品质标识的精神力量和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化气度。说历史自信深沉有力,是一种最为根本的自信,还在于历史自信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言,具有历史支撑和精神滋养作用。历史地看,由于历史自信具有影响持久、内涵丰富、内容深厚的特性和功能,它与“四个自信”历史地、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巨大作用。坚定历史自信,就是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信念;坚信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内含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着一条宽广笔直的人类文明新道路,中国人民能够为人类文明贡献当代经验和发展智慧。中国历史自信,既表现为一种“自信”,还将成为一种“他信”,赢得世界文明的认可和接纳。

提升历史自觉才能增强历史主动

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党和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历史自信的坚定、历史自觉的清醒和历史主动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

历史自信是历史自觉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历史自信,也就没有历史自觉。历史自觉直接来自于历史自信;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历史自信是历史自觉的条件和依据。有什么样的历史自信,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自觉;有多么强大而持久的历史自信,就有多么巨大而历久弥新的历史自觉。 

马克思主义既是实践能动者,更是历史能动者,十分重视历史自觉的能动作用。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解释历史,而是为了科学总结并吸取历史经验、深刻揭示并驾驭历史规律、善于判断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通过得出“历史的启示”“人的启示”,达到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承担者和推进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奋进新时代,紧扣时代主题,“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赢得光明的未来。

在历史认知领域,并不存在风平浪静的温馨港湾。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自信受到思想界乃至全社会关注,它有着国内外的深刻原因。从国内原因看,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刻意歪曲历史事实,用错误历史观否定中国历史发展创造的文明成果,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历史巨变,否定先进人物的杰出历史贡献,崇洋媚外,自我否定,直接触及中国人民历史价值底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线。从国际原因看,国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西化”、分化图谋来势汹汹,其背后隐藏的历史观是“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中心历史观”“历史终结论”“中国的崛起必将引起东西方文明冲突”,其核心是推广“普世价值”、搞“价值输入”、鼓吹“文明重建”,敌对势力运用错误历史观,采取“反华攻势战略”,其本质要害是妄图动摇甚至瓦解中国人民的正确历史观和革命斗志,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历史领域严酷的思想斗争,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敢于操刀亮剑,针锋相对,唱响唯物史观主旋律,打好历史自信主动仗。

历史发展的时势和潮流,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引领。在历史洪流和时代潮流面前,我们决不能犹豫徘徊、麻木冷漠、裹足不前,而是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清醒和果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我们才能准确预判发展时势,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及时掌握“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合力促变、创新成变”的先机和要领。

奋力创造新时代历史伟业

任何时代的历史伟业,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是人们依据历史经验、运用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结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条全新的中国道路,为人类社会贡献了重要的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完整内容;历史伟业,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历史主体的创造成果。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既是历史主体的思想进路、精神品格和内在活力,又是主体实践的积极面向和健康状态;历史伟业,既是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的必然成果,也是引领人们拼搏进取、团结奋斗的目标召唤。历史指引未来,奋斗昭示成功,伟业标示进步。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中华民族开拓奋进的历史;一部中共党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创未来,不断造就成功伟业的光辉历史。

树高千丈,落叶有根;足行大地,总有起点。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奋进新时代的强大根脉和坚实起点。观今鉴古,述往知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五项历史意义”“十条历史经验”“六个必须坚持”,它们既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十年奋进史“社会生活的深处”,具有哲学概括深度和精神升华高度的思想体系,是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造就历史伟业的新时代宏大叙事;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创造崭新历史,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智慧和广泛号召力的时代号角。

历史自信的思想张力,能够成为历史主动的行动力、历史自觉的推动力、历史伟业的支撑力。坚持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最大底气;提升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增强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独特优势;造就历史伟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续写辉煌历史的时代宣示。历史愈是向前发展,前进道路上的考验、艰险、困难愈是复杂多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坚定历史定力,牢记我们的起点,不忘初心,担负责任,永远保持出发时的清醒,插上历史智慧的翅膀,勇敢追逐创造历史伟业的梦想,“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研究”(LSYZD21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校长、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