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式”参会难以深耕学术研究
学界追问:如何让学术会议回归本原?
本报记者 刘越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学术会议也即将迎来高峰期。
记者了解到,九月以来,不少学者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一周辗转多场会议,甚至一日连赴两场学术活动已成为常态。“赶场式”参会的另一面,则是学术界对一些高频参会学者发言质量的质疑。
“频繁参会,却内容重复、缺乏新意”,正成为许多与会学者的共同感受。
学术会议本应是观点交锋、思想碰撞的平台,但这种本质功能正在被形式化、表层化、功利化的倾向逐渐稀释。“赶场式”参会何以愈演愈烈?谁在“赶场式”参会?为什么会出现“赶场式”参会?“赶场式”参会给学术生态带来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抑制“赶场式”参会,让参加学术会议真正回归学术交流与创新的本原?
“疲于参会而难输出新内容”
采访中,多位学者坦言,“疲于参会而难输出新内容”见怪不怪。即便非学者所愿,现实却频频上演。这种“赶场式”参会直接导致学术内容的重复呈现,不仅令与会者尴尬,更削弱了会议的真正价值。“一周连赶三场会议,上午还在北方某城演讲,下午就飞南方另一个会场,几乎没时间打磨新内容。”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无奈表示,“若面向不同听众,旧观点或许尚有新意,一旦遇到熟悉同行,再重复陈述,窘迫之情无以言表”。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向记者举例印证了这一现象。在他参加的多个学术会议中,就遇到过有学者反复使用同一份PPT的情况。除了内容陈旧,许多会议的学术讨论,实际停留于各说各话,缺乏真正的思想交锋。他进一步表示,一些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往往既不聚焦议题,也缺少相互回应,有时整场下来没有提问、没有辩论,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更令主办方难堪的是,不少学者仅出席上午环节,午餐后便纷纷离场,致使下午会场空空荡荡,学术交流沦为“走过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认为,这类现象在多个学科、多种领域普遍存在,不仅令参与者感到遗憾,更损害了学术生态的健康,“这既是对与会者的不尊重,更严重的是,此类风气蔓延,造成学术批评缺位、学术创新停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术良知的考验”。
形式化的参会现象,加剧了学术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表示:“主旨发言机会往往集中于由熟人引荐的知名学者,青年学者投稿并获选作报告者寥寥无几。这不仅使年轻人失去展示的机会,还可能助长‘学术圈靠关系’的错误认知,长远来看不利于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尽管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受访学者也普遍认同,学术会议仍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其作用和价值不可替代。
多位青年学者向记者表示,相较于参加规模庞大、人数众多的会议,他们更青睐小型、专业的“沙龙式”研讨。参加这类会议,由于其议题集中且视角多元,能够引发深入、激烈的学术争鸣,有效拓展思路、启发思考。有学者提出,真正的参会,是将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场合,通过观点分享吸引同道中人,通过思想的激荡促成学术创新,这对青年学者开阔眼界、汲取学术养分和学术智慧有重要帮助。
大咖参与不等于高质量
为何会出现“赶场式”参会?受访学者表示,这一现象源于主观心态与客观机制等多重因素叠加,尤其与当前学术生态的底层逻辑密切相关。
从主观层面看,部分学者存在“应付心态”。有学者坦言,他多次听到一位知名学者几乎背诵旧稿,并借机自我推介。还有学者表示,人文社科研究需长期深耕,观点创新周期长,一旦研究方向固定,频繁输出新内容确实存在现实困难。
更多学者提出,学术评价体系等制度性约束是导致形式主义蔓延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强化了学术资源的“头部依赖”。陈甬军分析:“高校为提升会议影响力、争取更多学术资源,往往邀请院士、学部委员、资深教授等‘学术大咖’,以期会议更具显示度,或实现其他发展诉求。学术界依赖权威学者发文的逻辑,同样延伸至会议领域,‘有大牌就等于有质量’成为潜在规则。”
此外,从学术会议管理机制来看,主办方从经费使用的角度,时常会“为开会而开会”。江时学补充,“许多科研经费实行年度清零,导致九月、十月成为集中办会、突击花钱的高峰期。部分会议为消化预算而举办,邀请大牌撑场面时,只求‘大咖’来,不求‘大咖’学术出彩”。
学术圈亦被认为是“熟人社会”的一种,“人情”因素无形中裹挟着学者意愿。有学者表示:“知名学者常收到大量会议邀请,一口回绝恐被视作不近人情;主办方之间互相拜托、推荐参会,人情压力之下,‘跑会’现象难免愈演愈烈。”
无论何种原因,当参加学术会议的目的,不再是深入探讨学术问题,而成为学者维持社会资本、扩大学术影响力、获取象征性权力的途径,甚至借学术会议拉关系、搞利益交换,使学术活动从追求真理转向维护关系网络时,当出席频率取代思想深度、人脉积累取代真理追求时,这种异化就会严重扭曲学术会议的本质,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学术不端。
抵制低价值“会议诱惑”
参加学术会议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思想交流、激发学术创新。当社会赋予学者“优秀的思想者”这一身份时,穿梭于机场和酒店间的他们,学术创新所需的静心思考与深度对话反而成为奢侈。如何破除“赶场式”参会带来的异化,还原参加学术会议旨在开展学术交流的本来面貌?学者们从制度设计、组织优化与学者自律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首先,从顶层设计重构学术评价机制。陈甬军表示:“当前学术评价过度看重会议规模、学者头衔等表面指标,应转向关注实质学术贡献——如有无新观点提出、有无思想交锋、是否引发后续合作,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术会议从‘争资源、撑场面’,真正回归至‘促创新、出成果’。”
江时学认为,会议主办方应摒弃流于形式的报告模式,强化学术讨论环节的设计。“主办方要明确议题、合理控时,主持人应具备专业素养,能引导出有深度的对话,避免散漫无序的发言,真正实现有效交流。”
其次,控制会议规模、细化议题设置,推行分组讨论以提升深度。同时,改革经费管理制度,取消经费预算“当年清零”硬性要求,允许跨年度使用,从源头上减少低价值的学术会议。此外,科研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会议的必要性审核,避免重复、无实质意义的学术活动。
学者自身要保持学术定力,抵制低价值“会议诱惑”,回归书房、回归田野、回归深度思考。受访者普遍认为,学术共同体成员需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守住学术底线。王春光表示:“学者应理性选择会议,不盲目赶场;提交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对他人的尊重;敢于开展学术批评,在碰撞中推进认识。”
在陈甬军看来,参加学术会议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出场频率,而在于思想深度;不在于人脉广度,而在于知识创新。当我们批评学者“满天飞”“赶场式”参会现象时,实则是在呼唤一场学术本质的回归——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思想重获尊严。这既是学术管理者的责任,更是学者自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