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 (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 IKTE=图书馆学 OR IKST=情报学) AND IKCR=范并思
范例二:IKTS=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IKST=C++ OR IKST=Basic) NOT IKIS=西华师范大学
今传媒
2020 年第5期
简 介:《今传媒》是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在10多年的办刊经历中,得到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的关爱及大力支持。办刊理念:关注今日传媒,评论传媒、推介传媒、研究传媒、服务传媒,贴近传媒人和传媒市场,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 办刊定位:围绕传媒主题,用新理论、新观点、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 主要内容:传媒管理机构的政策法规信息发布及解读,业界重大新闻动态及分析,传媒产业与传媒市场研究,传媒界专业学术探讨。重在选题策划,突出权威解读、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具体涉及新闻学、传媒学、立体与平面传媒理论、技术手段与方式研讨交流等,同时辐射其它交叉学科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学人风采 (F0002-F0002)
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县融媒体中心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对A县的实地调研 谢继华[1];梁雨微[2] (1-3)
信息交互的“湿艺术”——脑机接口的进路分化、目的性分层与战略机遇 姜申[1];李峥[2] (4-7)
感性传播机制下意识形态认同提升的维度考察 张莎莎[1] (8-11)
微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为例 陈朝阳[1];苏可儿[1] (12-15)
重大灾难事件中“暖新闻”伦理失范研究——以“新冠”肺炎相关报道为例 王敏[1] (16-18)
疫情信息传播中医疗服务平台的定位与功能——以“丁香医生”辟谣报道为例 赵颖竹[1] (19-21)
新媒体环境下中老年人危机意识提升策略研究——以“新冠”肺炎事件为例 晏红缘[1];林燕[1] (22-24)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老年人风险感知——以“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中国合肥市居民为例 陈依柠[1] (25-30)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讨 朱家亮[1] (31-32)
新时期主流媒体通联工作的转型与突破 阮宝夫[1] (33-34)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以主流媒体微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例 王玉姗[1] (35-39)
戏曲题材融媒体产品对历史记忆的建构——以国内首档大型融媒体互动戏曲节目《角儿来了》为例 周荻潇[1] (40-42)
福柯政治图谱中人类与人工智能权力关系 杨婧[1];刘剑[1] (43-46)
从硬宣传到软对话:高校舆情应对的路径转向——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谈起 闫姝静[1] (47-50)
高校社区平台智慧化发展的伦理困境 孙阳[1];彭江浩[1];刘春花[1] (51-53)
媒介素养视角下高职校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吴昊[1] (54-56)
新《广告法》视阈下网红广告规制研究 蒋孝舒[1] (57-58)
浅析网络民粹主义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张希熙[1] (59-61)
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伦理问责 张佳茵[1];李岩[1] (62-64)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对“把关人”理论的重构 邵宇航[1] (65-67)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医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李雨坤[1] (68-69)
公共视阈下短视频专业角色的缺位——基于社会责任理论探讨 孙芳[1] (70-73)
乙女向游戏中的女性主义和沉浸式传播研究 陈雨菲[1] (74-76)
从大学生传媒创业看创业知识与机会关系 李华昌[1];嵇安奕[2] (77-80)
西咸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路径探索调研 李肖肖[1];李东平[2] (81-83)
民国初年广州戏院空间的公共化与阶层化——基于《广州民国日报》(1923~1924年)剧院广告的考察 吕云虹[1] (84-87)
2018全民健身运动十大热门项目特点与解说指南 朱聚晶[1];庞承智[1];肖雯静[2] (88-91)
文化产业仍需加快数字化转型 无[1] (91-91)
媒介碎片化趋势下双向螺旋的对抗机制——基于对NBA莫雷事件的舆论对抗分析 刘爽[1] (92-93)
创客教育融入《媒介经营管理》课程的路径探索 马凓[1] (94-96)
基于关系营销视角的顾企关系研究 肖利斌[1];刘又堂[1];秦梦媛[1] (97-100)
基于4C理论的实体书店营销策略 陈宇晴[1] (101-103)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策略分析——以《上新了·故宫》为例 张奕博[1] (104-106)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杨艺明[1] (107-110)
现实与造像:媒介传播的真实性探讨——以影片《开罗紫玫瑰》为例 余飞扬[1] (111-113)
电影《相爱相亲》的女性主义叙事探析 郑雅心[1] (114-115)
由《至暗时刻》谈历史传记电影的叙事策略 杨颖[1] (116-118)
舞台与银幕的叙事媒介差异——以作品《茶馆》《青蛇》的改编为例 刘颖[1] (119-121)
论《寻梦环游记》中传统价值观的表达 车佳容[1] (122-123)
以声传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创新——以《声临其境》为例 贾广宇[1] (124-125)
以娱乐的形式传递价值与文化——《奇葩说》爆红的原因分析及启发 刘静雅[1] (126-127)
“后经济时代”下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形式研究 王振兴[1];代湘云[1] (128-130)
论尊重乡村文化对实施乡村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黄常春[1] (131-133)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梁丽[1] (134-135)
浅述广播民生热线节目的时代性转型 王静[1] (136-137)
浅析纹样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张曼[1] (138-139)
分野与融合:整合时期党报话语的积极隐喻 田璐嘉[1] (140-142)
浅析中国皇家绘画艺术的变迁 孙浩[1] (143-144)
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未完成”的作品 汪欢[1] (145-146)
用画面构成分析爱德华·霍普的画面感受 吴凡[1] (147-148)
纤纤足尖上 不尽伤和痛——芭蕾舞剧《香莲·赛莲》民族化初探 黄靖涵[1] (149-150)
“简”在丰子恺书籍封面中的设计研究 沃珂瑶[1] (151-152)
文本类型学视角下旅游景介文本的英译研究——以陕西省4A级以上景点为例 张懿文[1] (153-154)
浅谈幼儿诵读国学经典的八种活动形式 梁雅娟[1] (155-156)
《今传媒》征稿细则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