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 (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 IKTE=图书馆学 OR IKST=情报学) AND IKCR=范并思
范例二:IKTS=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IKST=C++ OR IKST=Basic) NOT IKIS=西华师范大学
今传媒
2020 年第3期
简 介:《今传媒》是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在10多年的办刊经历中,得到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的关爱及大力支持。办刊理念:关注今日传媒,评论传媒、推介传媒、研究传媒、服务传媒,贴近传媒人和传媒市场,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 办刊定位:围绕传媒主题,用新理论、新观点、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 主要内容:传媒管理机构的政策法规信息发布及解读,业界重大新闻动态及分析,传媒产业与传媒市场研究,传媒界专业学术探讨。重在选题策划,突出权威解读、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具体涉及新闻学、传媒学、立体与平面传媒理论、技术手段与方式研讨交流等,同时辐射其它交叉学科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传播时空观视阈下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 田媛[1] (1-3)
化成天下的智慧:孔子的文化传播思想及启示 黄志申[1] (4-8)
信息化时代增强高校校报吸引力改革创新探析 赵明[1] (9-11)
云南影视剧面向东南亚国家传播内容探究 王振兴[1] (12-15)
全媒体时代电影营销策略探析 刘亮[1,2];张琳[2] (16-18)
框架理论视阈下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陈琛[1] (19-20)
短视频类自媒体传播现状探析--以“一条”微博博主为例 赵子毓[1] (21-23)
环境NGO在微博平台上的动员策略研究--以“绿色江河NGO”微博传播实践为例 郭淇文[1] (24-28)
融媒时代主持人的语言样态研究 张浩[1] (29-33)
企业文化在商业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王俊鸿[1] (34-35)
移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管理研究 陈磊[1];郑丽萍[1] (36-38)
广播行风热线节目中的舆论监督研究--以永安台《有事您说话》为例 杨华月[1] (39-40)
互联网时代环保新闻的传播机制研究--以上海“垃圾分类”为例 钟雪[1] (41-42)
社会化媒体的网络社会心态特征及调适机制 李雪[1] (43-45)
红色精神传播促进乡村“善治”--以“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为例 张路凯[1];赵曼玉[2] (46-49)
论唐山抗震精神对“红船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杨春[1];杨扬[2] (50-51)
基于语言资源视角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研究 李玲洁[1] (52-54)
地域文化符号对城市形象提升的思考--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 郑育娟[1] (55-56)
符号学视阈下文化传播与商业传播的联姻--以董倩采访任正非为例 刘梦莹[1] (57-59)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 周啸天[1] (60-62)
全网公敌:数字全景监狱中的网络霸凌 张宇然[1] (63-65)
从“无知之幕”看灾难事件中的人物报道伦理 谢津炜[1] (66-67)
义务论视阈下的媒体报道失范--以“吴谢宇弑母案”相关报道为例 李曼嘉[1] (68-72)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刘欣然[1] (73-74)
高校网络负面舆情调查报告--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 唐秀庚[1] (75-77)
网络心理测试参与者传播心理研究--以微信朋友圈心理测试的分享行为为例 何艳霞[1] (78-79)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90后“丧文化”研究 许可心[1];王彦丰[1] (80-82)
陌生社交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 陈姹[1];陈拼亮[1] (83-86)
社会临场感视角下的社交聊天--基于AI用户消极使用意愿研究 毛雯露[1] (87-90)
热播影视作用于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的现象分析 党杏丹[1] (91-92)
交互式技术角度下数字户外广告模式的探索 潘力[1];程淅[2];池希明[2] (93-96)
新媒体视阈下国际品牌广告的本土化创作--以苹果手机春节微电影广告为例 路蕙聪[1] (97-98)
“可爱文化”对品牌IP形象的影响 荣学芳[1] (99-100)
浅谈广电主流媒体在新闻短视频领域发力的支点 周安琪[1];王昊晨[2] (101-103)
基于“传播仪式观”探讨抖音品牌传播策略 张犁[1] (104-105)
科幻电影的疯狂时代--以中美电影为例 李佳宸[1] (106-107)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找到你》 董莉[1] (108-109)
黑色幽默的震撼--浅析《大护法》中的怪诞美学 刁秋宇[1] (110-112)
论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爱情叙事 王昕[1] (113-114)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梁尚蓉[1] (115-117)
“迷失”与“遇见”--浅析电视剧《遇见幸福》的叙事特色 纪君[1] (118-120)
留守儿童纪录片的价值呈现--以蒋能杰作品为例 王路瑶[1];孟旭舒[1] (121-124)
新媒体时代下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 王春玲[1] (125-126)
美国《纽约时报》气候报道的特点与启示 李肇[1] (127-129)
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K11购物中心为例 那琪[1] (130-132)
微信公众平台教学应用研究--以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为例 孔垂娟[1] (133-136)
报纸对广场舞纠纷事件报道框架的实证分析 王天翊[1] (137-140)
“全民饮茶日”推动茶叶产业去库存策略研究 朱浩哲[1] (141-144)
书籍艺术中的“无”设计 姚爱强[1] (145-146)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孙浩[1] (147-148)
制墨工艺与中国古代水墨画成熟的关系研究 王秀珂[1] (149-151)
以艺藏道:文徽明诗画结合的作品特色 侯咏萱[1] (152-153)
象形字在对外汉语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玥[1] (154-156)
学人风采 (F0002-F0002)
《今传媒》征稿细则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