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简  介:《地域研究与开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河南省科学院主管、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地域研究与开发》以发展地理学科、促进学术交流、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为宗旨,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追求学术品位和学术质量、创办精品和特色学术期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色。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院
  •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2363
  •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085/P
  • 邮发代号:36-10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城市治理视角下移民休闲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杨蓉[1,2];顾海鑫[2,3];袁振杰[1,2] (1-11)

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 宗会明[1,2,3,4];梁嘉玲[1,2] (12-17)

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 王亚晨[1,2];冯鹏飞[1,2];李博文[3,4];万斯斯[1];康洋鸣[1] (18-27)

中国区域创新韧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邓若冰[1,2];赵盈盈[1] (28-36)

文旅融合背景下企业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关系分析 张军玲[1];郑妍[1];许鑫[1];孙晓东[1] (37-44)

中国重点革命老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付晓[1,2];黄颖敏[1,3] (45-53)

绿色低碳视角下能源富集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以晋陕蒙甘宁地区为例 李玲燕[1];曹扬帆[1];段蜜蜜[1];裴佳佳[1] (54-63)

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测度、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 牛继强[1,2];程启先[1,2];刘萧倩[1,3];许琼珂[1];陈飞燕[1,2] (64-71)

宁夏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 隋明强[1];黄奕晗[1];哈梅芳[1] (72-77)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中国城镇化政策响应 程艺[1];袁嘉露[2];刘海猛[3];崔怡萍[3,4] (78-84)

要素流动视角下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辐射效应研究——基于环京、环沪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李向民[1] (85-92)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养老设施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陈卓昀[1];顾宗倪[1];罗小龙[1] (93-99)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城镇空间演化治理机制研究——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 黄安[1,2];王燕[1];向莹[3];郭斌[1];庄元[4] (100-107)

上海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龙[1];王朝辉[1];乔浩浩[1];高杨[1] (108-113)

陆地交通系统演变对滨海城市的旅游竞合影响分析 李鹏[1,2,3];李仁杰[1,2];王辉[3];张梦娜[3];虞虎[4] (114-121)

基于国家示范县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李金铠[1];李瑞香[2];魏伟[3,4] (122-128)

不同城市形态旅游流网络结构比较研究——以成渝中心城区为例 何春红[1];周刚[1];陈震[1] (129-134)

基于利益相关者网络的旅游协治可持续性前期评价——以石家庄市4A级及以上景区为例 杜晓辉[1];路紫[1];谭佳荟[1];张一诺[1];李智[1];侯凯芸[1] (135-14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凤凰古城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立国[1];辛静[1] (143-148)

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关付新[1];刘明珠[1] (149-154)

西北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耦合分析 王鹏程[1];吉泽男[1];廖升[1];王礼力[2] (155-161)

农户生计恢复力与福祉的组态模式及影响因素——以沙漠-黄土过渡带为例 王菲[1];史兴民[1];秦语晗[1] (162-166)

黄河流域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朱风慧[1];张同功[2];刘立峰[3] (167-172)

耕地转入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来自黄河流域六省区1314户农户的证据 牛文浩[1,2];张明晓[3];宋曼[2];张蚌蚌[2];郑伟伟[2];杨文杰[2] (17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