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研究
Wushu Studies
曾用刊名:搏击
简 介: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 主管单位:山西省体育局
- 主办单位:山西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太原市大营盘寇庄北街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3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7/G8
- 邮发代号:22-86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6期
如何搞好武术史料学研究
田文波[1]
(F0002-F0002)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武术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动力与路径研究
王龙飞[1]
(1-4)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华武术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与实践
罗文富[1];李子京[1];李二辉[1]
(5-7)
新时代武术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囿及破解路径——以新化县武术旅游发展为研究中心
刘卫华[1]
(8-10)
编辑出版学视角下学术知识库的RAG构建研究——以岭南武术为例
李晴慧[1];丁合[1]
(11-14)
武术学术期刊发展路向——基于《武术研究》的探讨
任苗苗[1]
(15-18)
传统武术教化及学校武术育人启示
陈思琦[1];张文福[1]
(19-22)
通背拳的历史演变及其形成条件研究
张羿凡[1];周嵩山[2]
(23-25)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形意拳德育文化发展逻辑与路径研究
靳志鑫[1];郭兰英[2]
(26-28)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武术精神的传承发展路径探究
林娇玉[1];张扬[2]
(29-31)
流星锤在乡土武术文化中的历史溯源与演变
申景醇[1];田赫男[2];周嵩山[3]
(32-34)
数字经济赋能武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机理、现实困境及纾解策略研究
干从凤[1];丁先琼[1]
(35-37)
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诠释与实践进路
戴磊福[1];陶萍[1];吴晓龙[1]
(38-41)
历史追溯与影像建构:从《舞千年》看武舞文化的叙事性表达
彭鲁倩[1];魏巍[1]
(42-45)
从理论到实践:太极拳的哲学知识默会
李广跃[1];叶菲楠[2]
(46-48)
武术“非遗”技艺可视化与文化可读化协同路径
沈嘉锐[1];温搏[1]
(49-51)
对立与统一:仁与技击的哲学思辨
张豪[1];武超[1]
(52-54)
社会变迁视域下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研究
郝子嫣[1];宿继光[1,2]
(55-57)
竞技武术自由精神探析
张道鑫[1];娄斌斌[2];孙永武[1]
(58-60)
健康青年群体习练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运动强度特征研究
王梦东[1]
(61-63)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价值与实践研究
韩晓雷[1];李路军[2];兰庆士[1]
(64-66)
壮族传统体育促进广西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刘其龙[1];黄梁康[1]
(67-69)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五维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姚辉波[1];汪乐乐[1];林雨遥[1];白胜超[1]
(70-72)
基于OBE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路径研究
余洋[1]
(73-76)
高校武术短兵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应用
孙明兴[1]
(77-80)
传统武术校园传承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肖文升[1,2];蔡浩刚[3];张琳[4];白晓蓉[1]
(81-83)
新时代课程思政与高校传统养生功法课程融合路径研究
罗国旺[1];刘旭宾[1]
(84-86)
新时代中小学武术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杨希芮[1];徐贵华[1];杜奕洁[1]
(87-90)
高校象形太极拳课程教学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杨洋[1];杨维[2];刘龙[1]
(91-96)
传统武术深度融入警务技战术课堂路径研究
刘恺玥[1];高志程[1]
(97-9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白国庆[1];刘晓楠[2]
(100-102)
民俗体育茅山会船传承发展研究
麻晨俊[1];韩涵[2];张凯毅[3]
(103-105)
巴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研究
黄小花[1];宋燕妮[1];王一月[1];严文珂[1];沈雨馨[1]
(106-108)
云南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文脉赓续应然之路
杨建美[1];杨建平[1];陈秋冬[1]
(109-111)
体育康养视域下健身气功对慢性疾病防治价值研究
巩振阳[1]
(112-114)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发微及学校传承体系构建
商昌敏[1];张偲[1]
(115-117)
记忆—认同—困境:河东高跷走兽仪式叙事田野考察
马苗[1]
(118-120)
文旅融合视域下雪峰山民俗舞龙文化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
彭妹[1];陶坤[2]
(121-124)
记忆、情感、文化:民俗学视域下车陂龙舟的传承与发展
黄婷[1];蔡莉[1]
(125-127)
工布响箭的历史变迁与生态适应
蒋星[1];杜鹏程[1];王兴怀[1]
(128-131)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路径
马加兴[1];申彦昌[1]
(132-134)
新时代贵州民俗体育活动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许家坝土家炸龙为例
黎家宏[1];盘劲呈[1]
(135-138)
乡村振兴背景下阳明武狮高质量发展研究
朱欣洋[1];黄勤山[2];鱼思杰[1]
(139-141)
全民健身背景下河北省体卫融合健康管理体系研究
程会娜[1,2]
(142-144)
问题目标成果:基于知识图谱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
任婷婷[1]
(145-147)
和合文化与竞技体育精神的悖逆与共进
方师平[1];骆雪[2];阚樾[3]
(148-150)
交叉学科课程对体育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作用研究
杨维宁[1];刀晟哲[2]
(151-153)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社团赋能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谢小超[1]
(154-156)
玩冰弄雪,探幽索胜——评《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研究》
刘洋[1]
(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