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集刊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简 介:《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是一本专注于黄河文明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期刊,致力于推广黄河文明的研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杂志旨在提供一个专门的学术平台,促进学者们对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深入研究黄河文明的发展与影响,杂志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杂志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杂志注重探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环境保护措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杂志鼓励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该杂志杂志倡导跨学科的研究合作。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探讨与合作。杂志鼓励法学、历史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投稿,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探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杂志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共享,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杂志追求学术严谨性和社会影响力。杂志对于学术论文的质量有严格要求,鼓励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论证,提供有深度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杂志也注重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应用。通过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合作,杂志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杂志致力于推广黄河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学术界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秉持这些理念,杂志将成为黄河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学术媒介,为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
- 主 编:苗长虹
- 创刊时间:2008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 单价:
- 总价:
总第辑
早商都城的规划与布局
袁广阔[1]
(1-6)
早商城市的选址及相关问题研究
席乐[1]
(7-13)
从“信史”到“传说史”——历史的支点:偃师商城遗址
曹慧奇[1]
(14-19)
考古学视域下的晚商王畿格局与周革殷命策略
何毓灵[1,2]
(20-28)
殷墟卜辞“肩告于大邑商”含义探析
孙亚冰[1,2]
(29-37)
以恒久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张占仓[1]
(38-48)
黄河流域城市活力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石晓岚;段良荣;李韦华;张天娇;李江苏
(49-74)
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赵金华[1];张玉梅[2];吴朋飞[1,3]
(75-85)
空间视角下基础教育服务的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刘倩[1]
(86-103)
中国能源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陈玉龙[1];刘翔[2];徐海玲[1]
(104-119)
中部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裘玉泉[1];陈海龙[1];雷彬[1]
(120-135)
论实施《黄河保护法》中环境治理的政府责任
韩康宁[1]
(136-150)
抗日战争时期陈凤桐的生态治理思想
程森[1];张伟波[2]
(151-163)
据清华简释甲骨文中的“祓”与“■”
刘桓
(164-170)
也谈旧释“粦”及相关诸字的释读
涂白奎[1];夏小清[2]
(171-181)
从商丘叔簠看《春秋经传》中“商丘”与“宿”的地望
孙海宁[1]
(182-189)
1949年后两次黄河河源考察引发的学术争论
梁陈[1]
(190-202)
河源唯远与历史传统:泾源略论
冯晓多[1];裴欣[1]
(203-213)
晚清山东黄河河道管理初探
古帅[1];李想[2]
(214-251)
历史时期潍水流域水利灌溉述论
杨子博[1]
(252-260)
细绎长安城的历史意义——妹尾达彦隋唐都城研究新著试评
侯甬坚[1,2,3,4,5]
(261-280)
唐河南县平乐乡地名考
宋婷[1];曾丹[2]
(281-291)
移民与明清榆林城市空间形成——以四合院民居为中心
陈云霞[1]
(292-30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22)暨第十四届“黄河学”高层论坛在河南大学举办
(303-307)
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成功举办2022年学术年会
(308-310)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黄河史研究——读The Yellow River: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贺咪咪[1]
(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