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简  介:《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在全国新闻传播类学术杂志中影响力靠前,实务性突出。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协会‘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刊物”。《东南传播》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部合作设立《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栏目,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前瞻性地关切媒体融合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与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合办的《海峡传播》栏目以促进两岸交流、加深两岸互信为宗旨,研究两岸传媒发展现状,在舆情、媒体转型、传媒政策、新闻教育、两岸交流等各种传播相关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提供一个两岸传播交流的宽广平台,构建一个多元互动的学术空间;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作《华莱坞电影研究》栏目着眼华莱坞电影生产机制、传播路径、收视规律和文化环境,共同描绘和规划华莱坞电影研究的宏图和愿景,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由新闻媒体提供新鲜案例和思考,由传播院校提供前瞻思路和理论分析,《东南传播》促成学界和业界在学术平台上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引领用户生产内容。本刊既是传统媒体业务探讨和论文发表的学习园地;也是传播院校科研活动总结和教学成果推广的理想平台。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西环南路1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机制研究 孙小孟[1];刘俊玲[1] (1-4)

跨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探赜 陈婷[1] (5-7)

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兄弟》德译传播现象研究 崔涛涛[1];刘明昕[1] (8-11)

交流、关系、延伸:重新理解人与媒介的尺度 刘修艳[1,2];许明[2] (12-16)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类节目主持人话语分析——以新华社《迪迩秀》为例 张舒雅[1];李旺传[1] (17-21)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仪式建构和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安妮[1];贺东林[2];胡辞典[2] (22-27)

“泉州”对话“全球”:以区域叙事构建地方特色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 裴保虎[1] (28-29)

互动·情感·共识:融媒时代新闻短视频的互动传播策略研究 陈颖[1] (30-32)

地市级主流媒体讲好基层故事的创新探索——以“乡镇(街道)主官日志”栏目为例 张晗[1] (33-35)

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田园风视频对外传播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 高若凌[1] (36-39)

以童谣为媒:闽台青年借助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探析——以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为例 吴琳琳[1];潘旖舒[1] (40-44)

数字化浪潮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 伊强[1] (45-49)

基于群体智能的人机协同知识传播:机理、路径与模式 柏忠贤[1];王佳美[2];徐曼婷[3] (50-54)

融媒体背景下民生新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探究——基于抖音“现场”短视频账号的分析 赵子杰[1] (55-57)

社交媒体时代元宇宙的背景探析、困境归因与路径优化 陈天成[1] (58-61)

“智能审美”时代下影视创作叙事生态变革 韩欣然[1];彭新宇[2] (62-65)

“对称”与“吸引”:ANT理论下互动电影互动机制研究 孙丽娅[1];张力文[1] (66-71)

从“运动—影像”的生成到“任意空间”的弥散——《浴火之路》的情动路径探微 束雨桥[1] (72-76)

从“体感”出发: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感知体验与空间形构 任李璐[1] (77-81)

从“追蝶”到“逐蝶”:民国“电影皇后”胡蝶在福州影史考察 张经武[1];周卓[1] (82-86)

历史的激荡与时代的感召:福建电影制片厂与福州的文化互动及其进路 张仕稳[1] (87-90)

《数字新闻》:在技术洪流中守望新闻的真理 叶欣[1];丁苗苗[2] (91-92)

AI算法驱动下的社交媒介及其潜在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体文化的影响——以Instagram和TikTok为例 王立慧[1] (93-99)

重塑“附近”:破解城市传播“可沟通性”困境的实践路径——以作为全民阅读场景的独立书店为例 许畅[1] (100-102)

逻辑、价值与进路:读书短视频赋能知识传播 熊玥[1] (103-106)

新媒体语境下地方政府网络形象传播模式研究 陈宸[1];郑驰锦[1];严如玉[1] (107-112)

梦回往昔:“中式旧核”美学视频的情动怀旧与记忆涟漪 蔡冰冰[1] (113-116)

突发事件下网络情感支持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袁爱清[1];张广泰[1] (117-121)

媒介化视域下女性家庭情感劳动的形塑机制与价值重构 唐梦婕[1];李俊[1] (122-124)

媒介技术下大学生的时间量化自我与异化研究——以番茄ToDoApp为例 余寒婧[1];冉晨旭[1] (125-129)

技术扩散与协同治理:生成式AI驱动的新媒体生产范式转型研究 高志丹[1];陈曼洁[1];魏然[1];张雨晨[1];陈佳楠[1] (130-133)

土味的快乐:网络微短剧中土味与情感的双向探索 任晋茹[1] (134-137)

文学的多元想象与共同体景观——论《活着》的新媒介传播 曾佳琪[1] (138-142)

融媒体背景下心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路径探析 翁进[1] (143-145)

非遗短视频的记忆建构——以《可爱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为例 杨宁[1] (146-149)

方言播音的文化认同建构机制研究——基于闽南语广播节目的社会网络分析 刘慕含[1,2] (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