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人文杂志

人文杂志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21-2022)、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022)

简  介:《人文杂志》是我国唯一以“人文”冠名的学术理论刊物,自1957年创刊以来,它一贯明确倡导彪炳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践行学术性、思想性、原创性;积极参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建设。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沉淀出了“观乎人文 传承文明 彪炳经典 前瞻新知”的办刊宗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产部门,不仅是单纯的发表、交流学术成果,而且在整个学术生产流程中还担当了学术成果的鉴定、鉴别功能。经过学术期刊的判别与鉴定,论文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学术成果,更快被社会承认。为此《人文杂志》积极地介入当代前沿学术问题,发掘重大选题,在杂志上开设了一系列旨在引领学术潮流的专题和栏目,促进学术繁荣。   《人文杂志》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办刊条件,一贯严格执行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在稿件审理中较早开展了匿名审稿制度、将三级审稿制度和责任编辑栏目负责制紧密结合。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参与了“关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规范的讨论和试行”,与《中国社会科学》及其他国内名刊发起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的“武汉宣言”。在刊发文章上不接受版面费及其他实质上为有偿使用版面的合作,不设篇幅限制、以质衡文,以切实的行动捍卫学术的纯洁,获得学术界普遍的好感与认同。《人文杂志》长期以来处于国内各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曾先后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阵营中有高端学术品味的刊物,学术影响遍及海内外,订户囊括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 主管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中国西安含光南路17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47-662X
  • 国内统一刊号:CN 61-1005/C
  • 邮发代号:52-11
  • 单价:10.0000
  • 总价:120.0000

2004年 第2期

论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现代价值观念的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说起 江畅[1] (1-8)

经“可然”推“应然” 韩东屏[1] (9-12)

全球化时代应有的价值视野 马俊峰 (13-16)

马克思解答“存在之谜”的理路 旷三平 (17-24)

形而上学历史场景中的马克思哲学及其意义——兼论哲学的发问方式与问题视阈及其转换 张蓬[1] (25-31)

论黑格尔伦理对道德的价值颠覆 丁雪枫 (32-37)

从“合和文化”到“纲目文化”——论中华民族两种状态与两种文化的源流关系 刘明武 (38-44)

儒家“道”、“德”观之寻根阐释及其“形上化”之后果 陈徽[1] (45-50)

政府伦理市场——市场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余章宝[1] (51-57)

内生增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刘剑[1] (58-65)

环境成本: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点 张云[1];李国平[1] (66-71)

环境资源市场价格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 蓝虹 (72-75)

企业边界、资源困境与行为模式选择 杨风禄 (76-80)

西安市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证研究 谈毅 [1];邱义路 [2] (81-87)

协调成本与行政区交界地带的环境整治——对黄河小北干流段整治的研究 安树伟[1];张素娥[2] (88-93)

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 鲁枢元 (94-101)

开花的树——评鲁枢元教授的文艺学研究 徐燕[1];王慧[1] (101-104)

“后学”研究在新世纪中国——2002年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学术史描述 王岳川 (105-113)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 张德明[1] (114-119)

论巴金文化人格的裂变及其历史意义 吕周聚 (120-125)

历史禁忌消隐后的苦难神学 周保欣 (126-131)

纯文学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李梦 (132-133)

从政治发展看近代中国议会内政党的产生 岑树海 (134-139)

民国宪政史上追求“直接民主”的尝试及论争——从“国民大会”观民国政制的演变 邓丽兰[1] (140-145)

上海钱庄汇划制度探析 石涛[1];张军[1] (146-149)

秦汉之际的“功德论”分析——一种政治评价体系的研究 雷戈[1] (150-155)

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新探 惠吉兴[1] (156-161)

秦陵铜车马的文化渊源及历史必然性 赵士禛[1] (162-165)

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讨 徐晓军[1] (166-170)

社会结构变迁与人格的现代转型 张青兰[1] (171-176)

职业知识分子和公众知识分子 邢兆良 (177-180)

论公务员人格的基本素质——兼论周恩来精神 陈答才;张建成 (181-184)

区域私营经济生成及其发展机制初探——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对中国区域私营经济布局的应用分析 王建康 (185-189)

“三个代表”视角下的党的建设现代化 王惠君 (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