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37/I
- 邮发代号:2-26
- 单价:
- 总价:
2010年 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一级学科点介绍
(F0002-F0002)
批评的生成
高楠[1]
(5-12)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以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心
叶世祥[1]
(13-18)
后现代思潮中的现代性突围与文化品味差异
傅守祥
(19-23)
西方神话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
罗璠[1]
(24-28)
对待立义与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
夏静[1]
(29-35)
诗之兴:从政教之兴到诗学之兴的美学嬗变
李洲良
(36-41)
论《乐记》的“和乐”美学思想
钟仕伦[1]
(42-45)
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乘风破浪》再解读
李杨[1]
(46-53)
“哀伤”的意义:五十年代的梁祝热及越剧的流行
徐兰君[1]
(54-61)
论《长恨歌》的叙事策略与海派承传
张冀
(62-68)
新的科学与人性信条的诞生——对新时期改革文学的再认识
李海霞[1]
(69-73)
论中外文化之间的老生代散文
陈亚丽
(74-79)
关于元诗
蒲宏凌[1]
(80-91)
中日古典戏剧形态比较——以昆曲与能乐为主要对象
翁敏华
(92-97)
“演义”的生成
杨绪容[1]
(98-103)
明清通俗小说凡例研究
程国赋
(104-112)
从政治到文学:建安文人业缘的历史走向
张振龙[1]
(113-120)
“文体备于战国”说平议
何诗海[1]
(121-127)
文学研究所关于接纳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的通知
(127-127)
杂剧主盟内在动因略论——以“平阳戏剧圈”为例
姚玉光
(128-132)
“五四女作家群”的历史建构曲线
王桂妹[1]
(133-139)
论鲁迅创作中的献祭意识
赵顺宏
(140-146)
时代铭纹深重的话语风貌
黄擎
(147-153)
中国现代歌诗概念初探
刘东方[1]
(154-160)
想象的本邦——《阿丽思中国游记》、《猫城记》、《鬼土日记》、《八十一梦》合论
马兵[1]
(161-166)
论蒋光慈革命文学创作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遗留
张全之[1]
(167-172)
“一师风潮”论衡
张直心[1]
(173-176)
隔海相叙:王统照、姜贵海峡两岸的家族写作
王瑞华[1]
(177-184)
论张翎小说的结构艺术
胡德才
(185-188)
文学价值与本土精神
贺仲明[1]
(189-191)
试论北朝文学研究的框架与视角
高人雄[1]
(192-196)
评高玉《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
张卫中[1]
(197-202)
评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
颜翔林[1]
(203-206)
《李贽全集注》问世有感
鸿泥
(207-210)
读全国首部县级市文学史《常熟文学史》
许霆
(211-213)
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
李怡
(214-215)
“鲁迅与左联”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2010年理事会综述
(216-219)
本刊稿约
(219-219)
编后记
(220-220)
《文学评论》2010年总目录
(221-224)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