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37/I
- 邮发代号:2-26
- 单价:
- 总价:
2010年 第5期
本质主义解析与文学理论建构
陆贵山[1]
(5-12)
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
胡友峰[1]
(13-19)
比较文学:文学史分支的学理依据
李伟昉
(20-24)
一种隐性文学现象之考察——以《文心雕龙》思维方式对韩愈的影响为例
雷恩海[1]
(25-30)
论刘基诗学思想的演变
左东岭
(31-37)
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文化维度
党圣元
(38-40)
从过程思维看马克思主义文论范畴的当代扩展
季水河
(41-43)
从“西马”文论看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
张永清[1]
(44-46)
“生活政治”和“微观权力”的浮现——论日常生活与新写实小说的政治性
陈小碧[1]
(47-51)
黍离麦秀之悲——论贾平凹对民族文化的设想
刘宁
(52-55)
当代生态散文的兴起——兼论《瓦尔登湖》及其外来文学影响
赵树勤[1];龙其林[2]
(56-60)
从国民性批判到社会性批判——评余华《兄弟》中的批判叙事
徐祖明
(61-64)
论农民工题材小说——关于底层叙事的差异
周水涛[1]
(65-70)
从“新人”到“英雄”社会主义新人理论的演变——社会主义新人理论的演变
刘卫东[1]
(71-75)
中国古代的诗画优劣论
刘石[1]
(76-83)
王国维对元杂剧三点批评的当代解读——一个世纪学案的重新讨论
李昌集[1]
(84-89)
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
黄霖[1]
(90-96)
袁骏《霜哺篇》与清初文学生态
杜桂萍[1,2]
(97-105)
词是“南曲”辨
许金华
(106-113)
文气说辨——从郭绍虞《文气的辨析》的局限说起
侯文宜[1,2]
(114-117)
《楚辞章句》韵体注考论
曹建国[1]
(118-125)
五四新文学与古典传统及其评价
高玉[1]
(126-132)
濡泪滴血的笔锋——论石评梅的女性病痛身体书写
林幸谦[1]
(133-140)
清末民初小说中“现代性”的起源、形态与文化特性
耿传明[1]
(141-145)
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五四诗歌翻译的逆向审美
熊辉
(146-151)
“死亡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股异样潮流
肖百容[1]
(152-155)
论歌谣作为新诗自我建构的资源:谱系、形态与难题
张桃洲[1]
(156-164)
论抗战文学的大众传播学特征及工具理性样态
张育仁
(165-170)
五四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态度——对文学研究会“前史”的再考察
姜涛[1]
(171-176)
文学与历史的辩证——纪念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
季进[1]
(177-183)
海外钱钟书文学研究的维度与启示
靳新来[1];彭松[2]
(184-188)
钱钟书、杨绛散文比较论
范培松[1];张颖[2]
(189-194)
真精神与旧途径——童庆炳学术思想及其研究方法述论
吴子林
(195-201)
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视阈——评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汪介之
(202-205)
本刊稿约
(205-205)
评朱寿桐主编的《汉语新文学通史》
吴敏
(206-207)
读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
吕双伟
(208-212)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学广(整理)
(213-215)
“新世纪文学研究十年”高层论坛暨《文学评论》2010年编委会会议综述
邓集田(整理)
(215-218)
“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黄健(整理);郑淑梅(整理)
(218-219)
百年殷夫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海燕(整理)
(219-221)
丘东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揭英丽(整理)
(221-223)
编后记
(224-224)
拓展研究视野,激发学科活力
(I0001-I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