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37/I
- 邮发代号:2-26
- 单价:
- 总价:
2010年 第1期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
(F0002-F0002)
《韩非子》还原
杨义[1]
(5-24)
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
董乃斌[1]
(25-32)
宫体诗的定义与裴子野的审美
曹旭[1];朱立新[1]
(33-39)
论元白对古乐府传统的颠覆
吴相洲[1];张桂芳[2]
(40-42)
理、气、心与元代文论家的理论建构
查洪德[1]
(43-50)
屠隆与明代复古派后期诗学观念
郑利华
(51-59)
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姚文放[1]
(60-65)
论中国式当代文学性观念
吴炫[1]
(66-72)
关于文艺学创新问题的理论反思
张伟[1]
(73-77)
改革开放30年作家身份的社会学透视
张永清[1]
(78-83)
文学研究中的三重理性
张荣翼
(84-88)
现代空间重构与文化空间想象
谢纳
(89-93)
明代博学思潮与文论——以杨慎为例的考察
吕斌
(94-99)
郭绍虞与西方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范例论析
闫月珍[1,2]
(100-105)
在中外交融中创造现代民族话剧——20世纪后半叶中外戏剧关系研究
胡星亮[1]
(106-112)
身体、历史与想象的政治——作为文学事件的“50年代妓女改造”
董丽敏[1]
(113-121)
中西视野下女性小说的两性关系建构
梅丽[1]
(122-126)
陈忠实小说创作流变论——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
李遇春[1]
(127-133)
“十七年文学”中的汪曾祺
王彬彬[1]
(134-140)
《野草》的“诗心”
汪卫东[1]
(141-149)
“沉默的鲁迅”及其意义——从越文化视野透视
王晓初[1]
(150-155)
“文以载道”观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王本朝[1,2]
(156-162)
在“传达意识形态的说教”之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文精神
秦林芳[1]
(163-169)
历史记忆与解殖叙事——重回梅娘作品版本的历史现场
王劲松[1];蒋承勇[2]
(170-177)
非抒情时代的抒情文学——30年代抒情小说论
赵学勇[1]
(178-183)
抒情之外:论中国现代诗论中的“反抒情主义”
张松建[1]
(184-194)
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
丁帆[1]
(195-198)
评赵稀方的《后殖民理论》
高云球
(199-201)
评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三版)
朱德发
(202-205)
本刊稿约
(205-205)
评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
罗振亚
(206-209)
评四种余光中传记
胡有清
(210-211)
丰富而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评《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
刘方喜
(212-21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的回顾与反思
王泽龙(整理);周少华(整理)
(214-217)
“新中国文论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谭德兴(整理);林早(整理)
(217-219)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60年”会议综述
文传泗(整理)
(219-221)
“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翟文铖(整理);杨新刚(整理)
(221-223)
文学研究所关于接纳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的通知
(223-223)
编后记
(224-224)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杨明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226-226)
庆贺樊骏先生八十寿辰座谈会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