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37/I
- 邮发代号:2-26
- 单价:
- 总价:
2009年 第4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
陆贵山[1]
(15-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毛崇杰
(21-25)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中国现代美学的一种逻辑范式
潘黎勇[1];王德胜[1]
(26-29)
论解诗——儒家诗学的兴起
林岗
(30-35)
时间视阈中的文学经典
詹冬华
(36-39)
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
王秀臣[1]
(40-46)
关于用现象学诠解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反思
张旭曙
(47-51)
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
余恕诚[1]
(52-62)
本刊稿约
(62-62)
散点透视“宋词运用唐诗”
钟振振[1]
(63-66)
“自为一家”:李渔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
钟明奇[1]
(67-73)
论魏晋南北朝隋本土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李秀花
(74-79)
商周青铜铭文文体论
陈彦辉
(80-83)
肌理说:中才诗人的学诗指南——翁方纲诗歌论述的发轫点和取向
张然[1]
(84-89)
魏晋南北朝非正统的主流文人
罗宏梅
(90-93)
新时期文学与“新民族精神”的建构
樊星[1]
(94-99)
构筑精神理想国——陈应松小说论
周新民[1]
(100-103)
再论《百合花》——关于《红楼梦》对茹志鹃写作的影响
李建军[1]
(104-109)
论“80后”文学的写作姿态
孙桂荣[1]
(110-115)
“内视”和“外视”中的“身体写作”
张晓红
(116-119)
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
姚玳玫
(120-127)
茅盾与庄子
李明[1]
(128-135)
语音、国语与民族主义:从五四时期的国语统一论争谈起
袁先欣[1]
(136-142)
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发生
付建舟[1]
(143-148)
不是无端悲怨深——徐志摩、林徽因情诗发微
陆红颖
(149-156)
“大刀”叙事
丁伯林
(157-161)
形象与真相的悖论——写在顾彬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之间”
范劲[1]
(162-167)
“中间人意识”与赵树理自我身份认同
席扬[1];鲁普文[1]
(168-173)
小说服饰:文学符号的民俗文化表征
颜湘君[1];孙逊[2]
(174-178)
周作人民俗趣味与京派审美选择
张永[1]
(179-183)
抗美援朝文学中的域外风情叙事
常彬[1]
(184-189)
文学他化说
栾栋[1]
(190-197)
也谈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考证、辨伪和古典文献的利用
郑杰文
(198-202)
陆耀东教授的学术道路和治学风格
陈国恩[1]
(203-207)
读詹福瑞《不求甚解》
陈洪;赵季
(208-210)
评董健、胡星亮主编的《中国当代戏剧史稿》
马俊山[1]
(211-213)
评李洁非《典型文坛》
田泥
(214-216)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荣(整理);周惠(整理)
(217-219)
“文化生态与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会议综述
咸立强(整理)
(219-221)
“回顾与展望:共和国文学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文学评论》编委会年会”综述
孙永良(整理)
(221-223)
编后记
(224-224)
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27-228)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
(F0003-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