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37/I
- 邮发代号:2-26
- 单价:
- 总价:
2007年 第5期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F0002-F0002)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简介
(I0001-I0001)
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简介
(I0001-I0001)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成果简介
(I0002-I0002)
文艺学知识形态批判性反思:文化转向与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构建
李西建[1]
(5-11)
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
章辉[1]
(19-24)
不息的震颤:论二十世纪诗歌的一个主题
唐小兵
(25-32)
在精英、农民与智者之间——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段崇轩
(33-38)
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苑英科
(39-43)
论《青春之歌》的创作心理
任茹文[1]
(44-50)
自由与局限——中国“新生代”小说家论
吴义勤[1]
(51-57)
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
马云[1]
(58-62)
写实的执著与想象的偏枯
倪婷婷
(63-70)
里尔克神话的形成与中国现代新诗中批评意识的转向
范劲
(71-77)
论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
陈剑晖[1]
(82-88)
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
王泽龙[1]
(89-93)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问题的再思考
逄增玉[1]
(94-97)
论傅斯年的现代白话语言观
刘东方[1,2]
(98-102)
海外华人学者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传统因素——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例
彭松[1];唐金海[2]
(103-108)
试论古典诗歌对20世纪新诗的负面影响
杨景龙[1]
(109-116)
工具角色与回归自我——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认同问题
罗宗强
(117-123)
从秀句到句图
张海鸥[1]
(124-131)
本刊稿约
(131-131)
论先秦时代的三种叙事类型
陈文新
(132-136)
《文心雕龙》以骈体论文是非辩
于景祥
(137-142)
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
朱志荣[1]
(143-148)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池洁
(149-155)
古“文”原义——“人本”说
陈飞[1]
(156-161)
中国诗学的语言哲学内核与语言艺术模式
韩经太[1]
(162-168)
清季四大词人词学取向与重拙大之关系
孙维城[1]
(169-174)
中国现代文论的现代性品格
王一川[1]
(175-180)
大众媒介与话语生产和文学生产
张玉能[1];张弓[2]
(181-185)
诗言志与诗言神及文明的价值信念
李咏吟[1]
(186-192)
霍松林先生的学术研究
刘锋焘
(193-198)
“二十世纪诗词史”之构想
马大勇[1]
(199-201)
新诗:行进中的寻找和失落
彭金山
(202-204)
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黄霖[1]
(205-206)
评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
徐中玉[1]
(207-208)
开放的小说学——评何永康主编《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
杨佳莉
(209-211)
评《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于文秀
(212-214)
2007年《文学评论》编委会 暨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知识状况学术研讨会侧记
岳凯华(整理);刘瑞华(整理);刘雪姣(整理)
(215-218)
新世纪古代文学学科理念与发展思路研讨会综述
王珏(整理)
(218-219)
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研究高峰学术会议综述
郭国昌(整理);张树铎(整理)
(219-221)
许觉民同志追思会综述
严平(整理)
(222-223)
编后记
(224-224)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225-226)
许觉民同志追思会 2007年5月18日於北京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