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1-46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37/I
- 邮发代号:2-26
- 单价:
- 总价:
2005年 第2期
屈原仕履考
周建忠[1]
(5-14)
宋室南渡后的“崇苏热”与词学命运
沈松勤[1]
(15-25)
皎然《诗式》与盛唐诗学思想
张海明[1]
(26-34)
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
李浩[1]
(35-45)
选本批评与古人的文学史观念
樊宝英[1]
(46-51)
《玉台新咏》为梁元帝徐妃所“撰录”考
胡大雷[1]
(52-56)
本刊稿约
(56-56)
黑幕征答黑幕小说揭黑运动
范伯群[1]
(57-64)
论现代小说象征的功能形态
施军[1]
(65-74)
多元融合与创造性转换——胡风文艺思想构成解析
周燕芬
(75-82)
论赵树理人格对其文格的制约
朱庆华
(83-88)
知识者境况与左翼文学——兼论鲁迅与“左联”的关系
赵顺宏[1]
(89-94)
补正
(94-94)
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特色
辜也平[1]
(95-103)
“反腐败”小说的表意模式与叙事成规
刘复生[1]
(104-111)
“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
陈晓明[1]
(112-120)
李锐“焦虑”的祛魅化分析
杨矗[1]
(121-126)
论农业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的深层结构——以《创业史》、《艳阳天》、《金光大道》为例
惠雁冰[1]
(127-133)
文学所关于接纳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的通知
(133-133)
文艺学的身份认同与知识形态的重构——全球化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李西建[1]
(134-139)
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
杨利慧[1]
(140-147)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
金雅[1]
(148-153)
图像化扩张与“文学性”坚守
赖大仁[1]
(154-157)
从形象到拟像
金惠敏[1]
(158-162)
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
蒋寅[1]
(163-166)
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思想述论
季进[1];曾一果[1]
(167-172)
体大周正 综赅有方——评敏泽先生新版《中国美学思想史》
袁济喜
(173-178)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读新版《中国美学思想史》
夏静
(179-183)
中国诗学智慧的独特发掘——评杨义新作《感悟通论》
郝庆军[1]
(184-188)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讨会”纪要
胡元翎
(189-193)
科学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研讨会综述
樊柯
(194-19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研讨会综述
陈希
(197-199)
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研讨会综述
黄菊;饶馥婷
(199-202)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南志刚;于时
(203-204)
文学史理论创新与建构暨《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研讨会综述
方维保
(205-207)
编后记
(208-208)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科简介
(F002-F002)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F003-F003)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F003-F003)
文艺学学科
(F004-F004)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F004-F004)
文学史理论的建构和创新暨《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学术研讨会
(i004-i005)
河南大学文艺学:传承与发展
(i006-i007)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
(i008-i010)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i011-i011)